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隐蔽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防范网络诈骗,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揭露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防范网络诈骗的手段
- 不要发手机验证码给任何人;
- 不要在社交媒体发布个人隐私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近期计划等;
- 不要通过把身份证照片或手持身份证照片给任何人;
- 不要开通你不懂的网络金融工具(花呗,借呗,京东白条,金条,借钱等);
- 网络培训没有官方网站,没有公司名称及对公账户信息的,要交费的拉黑。
- 网上免费课程需要你提供身份证或照片的,一定要拉黑;
- 网络培训需要你给个人微信转账的(无论任何名义的费用),一定要拉黑;
- 短信里的任何链接都不要点;
- 手机开通电话“骚扰拦截”,“智能识别陌生号码”功能;
- 网络购物时,需要给第三方转账的,一定要远离;
- 购物选抖音、快手、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当当等知名网站,付款时一定要使用相应网站或APP提供的付款方式;
- 一定不要在你从来听说过的“购物网站”注册信息及进行交易;
- 不要在网络中泄露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银行卡、个人面部信息;
- “咸鱼”等二手网站交易一定要谨慎。
常见网络诈骗手段
网络购物诈骗、服务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借助网络这个工具,利用人们贪小便宜或希望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心理来实施诈骗。骗子往往通过制作假冒的购物网站实施诈骗,而且手段以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产品、游戏虚拟物品等为主。
这些网站看起来“整洁美观”、“图文并茂”,而且打着“××商城”的旗号,甚至还有工商执照的扫描图片以及工商、公安网上备案图标,产品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同时,网站方面信誓旦旦,向网民承诺可以“送货上门”、“货到付款”。一旦网民相信了,就会说“出于安全需要,你要先付一半钱”,然后又以“保证金”、“税款”等名目一步步骗取网民的钱财。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提供“论文代写”“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以吸引受害人关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诱导其通过微信、QQ 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便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需要缴费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人转账汇款。受骗人群多为经常在电商平台网购的消费者或电商平台的店铺经营者。
防范方法:
- 如果需要网上购物,请选择知名的交易平台或购物专门网站,如抖音、淘宝、当当书城等。购买之前先货比三家,查看卖家信誉,询问商家售后服务等,并使用“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以消除后顾之忧。
- 退款理赔要开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的一定是诈骗。
网络兼职诈骗、网络刷单返利
以兼职、打工等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要求缴纳押金或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最终骗取个人财物。
网络刷单返利类诈骗已逐步演化成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主要诈骗类型,成为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其他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防范措施:
- 谨慎选择兼职信息,核实招聘方的资质和信誉,不随意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 让你垫付资金的刷单一定是诈骗。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或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活动等相关信息。待受害人与其主动接触后,诈骗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受害人绕过正规平台与其进行私下交易;或要求受害人添加所谓的客服账号参加抽奖活动,并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得手后便将受害人拉黑。
防范措施:
- 不要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私下交易
- 不要在非官方网站平台参加抽奖。
社交媒体发布个人隐私信息,导致身份信息被盗窃或无意中泄露信息
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用于进行盗取财产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有时候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例如生日、家庭成员、旅行计划等信息可能被用于实施身份盗窃或入侵。
防范措施:
- 谨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设置隐私保护措施,限制信息对外可见范围。
- 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定期检查个人银行账单和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假冒网站、网络钓鱼攻击
诈骗分子通过伪造的电子邮件、短信、网站或仿制与知名品牌或机构相似的虚假网站,诱使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或点击恶意链接,以获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诈骗分子通过发送虚假的中奖通知、验证码或恐吓信息来骗取个人信息或转账。
“钓鱼”网站通常伪装成银行网站或电子商务网站,一旦访问者通过该网站进行交易,其帐号和密码就能被窃取。一般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工具传播。“钓鱼”网站的网址伪装成类似于真实网站的网址,登录页面与真实网站页面几乎一致,但其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或几个页面,极具欺骗性。如假冒“工商银行网站” (www.icbc.com.cn)的”钓鱼”网站将真实网站网址中“i”改成了“1”,网址为www.1cbc.***.cn,极具迷惑性。诈骗分子就利用这种相似的域名和网民一时疏忽,引诱网民登录这些“钓鱼”网站,然后窃取网民的用户名和密码,在黑市里套现或交易。
防范措施:
- 警惕不明链接和邮件附件,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注意核实发件人的真实身份。注意查看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避免点击来自未知来源的链接,尽量使用安全的网站浏览器插件。
- 不随意回复陌生号码的短信,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及时报警。
- 避免点击可疑广告和链接,安装广告拦截插件和反恶意软件工具。
冒充亲戚、好友通过社交媒体诈骗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诈骗分子冒充他人身份,发送欺诈性信息或链接,引诱用户点击或提供个人信息。
防范措施:
- 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或链接,及时举报可疑账号。
冒充银行 虚假征信类诈骗、冒充公检法 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银行、银保监会工作人员或网络贷款平台工作人员与受害人建立联系,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需要注销相关账号;或谎称受害人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 APP 进行贷款,并将钱款转到其指定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随后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有问题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威胁、恐吓,要求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同时,要求受害人到宾馆等封闭空间,在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条件下“配合”其工作,将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防范措施:
- 警惕接听陌生电话,不随意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有疑问可直接联系相关机构核实身份。
虚假软件、勒索软件下载
诈骗分子会通过虚假广告或链接,诱导用户下载恶意软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设备受损。
勒索软件是一种恶意软件,会加密用户的文件或系统,然后勒索用户支付赎金才能解密文件或解锁系统。用户一旦受到勒索软件攻击,可能会导致重要文件丢失或系统瘫痪。
防范措施:
- 定期备份重要文件,避免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使用官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定期更新系统和安全补丁。
公共无线网络WIFI安全风险
连接公共无线网络存在被黑客监听或中间人攻击的风险,黑客可以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防范措施:
- 不要随意连接未知的免费WIFI;
- 避免在公共无线网络上进行敏感操作,如输入密码、登录网银等;
- 使用VPN等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安全。
虚假慈善募捐诈骗
诈骗分子会利用灾难事件或慈善活动之际,冒充慈善机构或志愿者,通过电话、邮件或社交媒体发布虚假募捐信息,骗取善心人士的捐款。
防范措施:
- 谨慎核实慈善机构的真实性,避免通过不明渠道捐款,可以直接联系慈善机构核实信息。
投资诈骗
通过虚假的投资项目或平台,承诺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最终骗取资金。
防范措施:
- 谨慎选择投资项目,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警惕过高的回报承诺,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投资建议。
通过了解各种网络诈骗手段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隐私,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众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也是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的重要举措。